“土”:乡土资源的“转化性创造”
五常稻田金灿无垠;阳澄湖渔网如画;浙江安吉茶园一碧万顷……
土,不代表没有创意。守土护魂的同时,要盘活用好乡土优势资源,把田边不起眼的土产做成乡村文创手信,有设计感也有情怀,让乡村风貌既看得见又带得走。土,不代表没有文化。城市居民对田园风光、乡土文化、民俗风情、农家美食越来越向往,大众购买土特产,既满足美食美景的客观需求,也包含乡土乡愁的精神慰藉,这意味着农产品的生态、社会、文化价值日益凸显,发展“土”不仅有青山绿水,还要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实现农业由“卖产品”向“卖风景”“卖温情”“卖文化”的转变。
“特”:地方风情的“可持续再造”
“黄山毛峰”“盱眙龙虾”“阳山水蜜桃”……这些响当当的农产品不仅做到品质优良,极具市场认可度,并且成为一个地域特色“金名片”。
这些土特产之所以声名远扬,再次证明了市场不会在乎你的“出身”,只会在乎你的“成色”。农产品要“出圈”,一方面必须找准特色产业,在产品上追求“错峰头”,在品质上追求“独一份”,在品种上追求“特别特”,久久为功打造品牌影响力,提升农产品知名度。另一方面要在品牌上追求“限量版”,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定位和机遇,加强自主品牌建设,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、好品牌,将产品类目做精做细,满足消费者需求,赢得市场口碑,促成特色农产品在不同的赛道,取得同样精彩的“多赢”局面。
“产”:产业集群的“高质量锻造”
西安周至猕猴桃探索“一产向后延”模式;四川丹棱柑橘实现系列产品规模;陕西延安建立苹果分级分选、精深加工和营销推介体系……
如今的乡村绝不仅是“土里刨食”的所在,也是“好山好水好风光”的荟萃之地,更是绵绵乡愁氤氲的风土。一定程度上讲,“农业+”拓展了农业的生态涵养、休闲体验、文化传承等功能,特色农产品要想走得更远,延长产业链是必由之路。做好“产”字文章,要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持续用力,打造教育、休闲、体验等更多价值于一体的多元化农业,让农业不仅是产品优的生产农业、还是品类足的生活农业,更是环境好的生态农业,不但实现一县一品,而且向一乡一品、一村一品深入推进,助力乡村的“诗情画意”成为人们向往的乡村生活。